欢迎加入中小微企业档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4小时咨询热线: 400-015-194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亦庄时讯
初学行书者为什么要临摹《洛神赋》
来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2020-10-21 11:39:091299次

  羿耿庵

11.jpg

  元初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今浙江湖州人,工书法,精绘画,能诗善文,是一位承继晋人书风的书法大家。赵孟頫在书法上篆、隶、真、行、草各体皆擅,尤精楷、行书,他的书法自元代起一直影响到当代,在中国书法历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代表作《洛神赋》体在楷行之间,深得“二王”遗韵,结构端正匀称,字姿潇洒,运笔圆润,布局密中有疏,呈“赵体”书风。明代高启说:“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千古名篇《洛神赋》为曹植所作,辞藻华丽,想象力丰富。赵孟頫十分喜好《洛神赋》,一生曾以不同书体多次书写《洛神赋》,存世版本较多。行书《洛神赋》以小字行书轻松写来,风流飘逸,与文章相表里,从中能体悟到字里行间的儒雅温润;其柔美、圆润的笔墨,也展示了他对“二王”书法的心领神会,再现了晋人风采,因此,该帖被历来书家称为行书的经典范本。

  ■ 临创心得

  1.赵孟頫是历经数百年才出现的一位书法大家,他的行书为众多书家所取法,其书法宗“二王”,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风格,可以这么说,写“王系”的书家,赵孟頫之后除董其昌外,直至当代还没出现能与赵孟頫比肩的书法家。赵的《洛神赋》行书用笔温润圆劲,内藏筋骨,流美于外;看其书作,笔法精到细腻,结字严谨简静,线条刚劲,用笔老辣,字字精妙,书风平稳端正,初学行书者临习此帖,既能得行书单字结构,又能得晋人正宗笔法,因而易较快入门。

  2.《洛神赋》字数较多,临习前要对全帖多观察,须对结体、用笔、气势、章法等细心观察,细细体悟,尤其要多观察其精到的笔法,把握住此帖秀逸的整体气息,要从局部到整体,反复分析琢磨,才能进一步深入理解此帖。

  3.清代宋曹《书法约言》说:“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启功先生也曾通俗地谈到汉字结构:“用笔与结字,哪个重要?我认为结字重于用笔。用笔管的是笔画的形状问题,结字管的是整体的效果问题。”汉字书法以结构为上,这是自文字的象形化以来就形成的一种规范和共识,不论书写哪种书体,首先要表现出结构的特点,让人易于辨识,而且规范的结构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人们普遍遵守的秩序来完成。从魏晋起,汉字的书写逐渐被规范化、标准化,特别是唐代欧阳询、颜真卿等众多书家将汉字书写的规范化推向了高峰。《洛神赋》结构十分完美,单字结构重心稳定;笔画和部位间相互避让,伸缩有致,少数主笔部位突出,甚至有意夸大;大部分字内紧外松;相同的点画和字有一定的变化,在章法上行距比字距略宽,作品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自然书写性强,整幅书风十分协调。

  4.《洛神赋》笔法也极其讲究。其笔法源于晋人“二王”,起笔多露锋,使转圆活流畅;他还比较善于运用弧线,弧线形的大小圆圈,在不断地运笔中起承、错开、连接,化方折为圆转,线条流动、精准到位,通篇圆融、和美浑穆。初习者在临习中,运笔要提按分明,有的笔画连绵纤细轻轻划过,要重但不刻板,轻但不飘忽;这些对笔法的要求,看似并不复杂,临习起来也不容易,要不断地体悟。

  5.《洛神赋》因是墨迹本,相比其他一些经典行书摹刻本碑帖有诸多优势,自然书写性强,虽有部分相同的字,但均有一定的变化,故临习者可通篇临写;另外,古人于书法首先是实用,其次才是欣赏,留下的碑帖大多是卷轴,一般来说,字比较小,故该帖原迹字也不大,初学者可先按原迹的大小临写,待有一定基础后,还可再将字放大临写,这样比较容易练出笔势和笔力,也能适应当代展览及居室欣赏的需要。

  6.初学行书者从临习赵的《洛神赋》入手,是一种由简到难的学书方式,该帖书法虽有许多优势,但与晋人书法相比,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因赵书过于求“正”,势相对被削弱,险绝处和趣味性也不够,因此,在临习时不能拘泥于《洛神赋》单字字法,而应立足于赵体的整体多变,并在学赵的基础上,还须往上追,进一步临习唐代陆柬之的行书代表作《文赋》或直接取法王羲之的《兰亭序》及诸多手札墨迹,以直探晋人风采;也可转学与“二王”一路风格不同的其他书家,如转学宋米芾也是不错的选择,因学像一家一帖只是手段,最终还是要通过汲取众家之长,来成就自己的书风。

  7.《洛神赋》行书善用笔锋,我们在临写时最好用笔锋较硬的狼毫或兼毫,因为笔画的起笔和笔画之间转换的粗细变化,主要是靠笔锋来完成的。我临写的赵孟頫《洛神赋》,我平时临习篆隶较多,还曾临习过多家行书,因而临写此帖时,在力求赵书的笔法、结构的同时,主要追求其秀逸之气,同时还融入了其他一些书家的笔意和特点。

  (作者系中国报业书画艺术研究院创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