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真正的学校,其实就是一个温情的校长带着一群有温度的人,干着一件温暖的事。这是区内十二年一贯制人大附中经开校的办学理念。10月30日,该校迎来了加入人大附中教育集团三周年的日子,三年联合办学以来,该校在教学成绩、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认同感方面不断提档,使幸福办学理念开花结果,引领辖区教育新动能。
人大附中经开校前身是北京市惠东育仁中学,始创于1998年。2011年9月转制为公办学校,并更名为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2017年7月,亦庄中学并入该校,成为该校北校区。2017年10月30日,经开区管委会、大兴区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共同签署了联合办学项目,该校正式加入人大附中教育集团,并于2019年1月15日,该校正式更名为“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
三年来,该校以“三强两优一领先”为具体目标路径,以“以人为本,开放融通”为办学方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收获了教学成绩的累累硕果。以“温暖且有责任的教育”为出发点,打造了集亲和力、创新力、影响力等九大魅力于一身的“魅力教师”队伍。
学校以“五自”文化为引领,培养学生自信、自由、自主、自省、自然的品质,并将“五育并举”具身化,以“科技 教育”“艺术 教育”“体育 教育”“劳动 教育”的理念,促进不同领域间的开放融通,独具国际化思维,以开放的姿态引领学生走上更大的舞台,三年来,在国际级、国家级、市区级各类赛事中获奖众多。
依托、引入人大附中教育集团优质资源强化自身教育“软实力”的同时,该校还乘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东风推动教育事业走向国际化。2019年4月12日,该校与芬兰文化教育部唯一授权的凯撒卡里奥体育学院在北京“芬兰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就“教育互学互研、冰雪特色教育交流、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等8项内容签署合作意向书。同年10月16日,第一届“schools on the move”中芬教育论坛·北京亦庄主题日在该校举办,并将当天定为“人开·芬兰日”,带领学生走出国门,开拓视野。
人大附中经开校取得的教育成果只是辖区教育实力不断提档的缩影。近年来,经开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持续发力,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对接多所名校在区内设立分校,先后引进北京二中、北京十一学校、建华实验学校、耀华国际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并持续推动区内幼儿园普惠制,为各类培训机构提供“肥沃土壤”,使区内基础教育事业版图朝着均衡化方向不断发展、扩容,形成了国际化、全阶段、高水准的智慧教育体系。为助推学校教育发展创新,经开区从2012年出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扶持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每年对区内各学校开展教育扶持。
从另一个角度看,众多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内纷纷“落子”,也离不开经开区得天独厚的企业集群环境。作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和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三城一区”建设的主平台,辖区企业已达2万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0多家,是北京创新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曾在总校是师资力量加入人大附中经开校的任命会上表示,之所以在经开区办学校,并派驻优秀教育资源,与这里的发展定位和教育氛围密不可分。希望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推动经开区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于区内家长而言,如今,足不出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西城、海淀一样的优质教育早已成为现实,辖区群众对区内教育满意度不断提升。从2016年初到学校时,人大附中经开校作为亦庄新城地区规模最大,学生人数、教师人数最多的学校,也是基础比较薄弱的一所学校,发展到现在为学生带来自由舒展的成长环境,成就学校中每一个自由舒展的生命,综合教育、教学水平广受师生、家长、社会认可、赞誉的学校,该校校长王教凯坦言,自己也收获良多,并更加坚定了办好、办优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朝着将学校办成北京市东部领先、北京市领先、全国领先的学校目标努力。
这也是经开区的目标。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经开区将继续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扶持,促进辖区教育质量持续提档升级。同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使亦庄新城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和办学质量得到持续优化,使教育红利造福更多新城百姓。
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晓玲
相关新闻
人大附中经开校推出 中国首部航天历险主题科普舞台剧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晓玲)10月30日,北京亦庄协作区以“航天教育在亦庄”为主题的第三届科技教育嘉年华在人大附中经开校拉开帷幕。除了围绕航空航天开展的多彩科技活动,本届嘉年华最大的亮点是,由该校师生原创的航天科普剧《太空历险记》首次在该校礼堂公演。记者了解到,这也是中国首部以“航天历险”为主题的航天科普舞台剧。
这部航天科普剧《太空历险记》故事创意源自该校初一年级和五年级师生,并由初一年级和五年级科学表演社团学生表演。中科院研究院刘勇作为该剧指导专家,为学生们在深入探索航天奥秘等专业问题方面指引方向,梳理成纲。该剧把航天的场景和要素融入舞台剧,使航天这门“高深”的课程更适合学生参与。同时,该剧目还突破了以往舞台剧都是固定情节的模式,从符合学生学习和认知特点的角度展开创作,允许学生进行二次创造和加工,学生可以纳入自己的台词和情节,形成完全不同的结局,进而实现了项目课程化,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在航天领域的兴趣。
该剧创作及演出的成功,离不开该校对科技教育的重视。据介绍,该校基于学生发展需求设计普及类及精英类科技特色课程,已形成了基于科技创新“智”造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科技教育整合实践体系,构建了融理论研究、动手实践、创新智造、交流分享、创意物化、知识产权转化于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科创教育模式。同时,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学校科技教育与国家院所实验室结合,引领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拓展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锻炼创新能力。从而为每一位热爱科技的学生量身打造科技学习的最优路径,实现了现代化普及教育和精英培养,及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
“这次科普剧以航天科技切入,结合舞台剧的展示形态,是我校教研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也是培育学生科技素养和情感态度的一次高效率的结合,是我校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一个多月的排练过程,也在孩子们身上培育和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王教凯介绍,学校追求的科技梦其实就是强国梦,连续举办科技嘉年华活动,就是希望从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可以为了祖国、为了人类而不断进取,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