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中小微企业档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4小时咨询热线: 400-015-194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亦庄时讯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四大支撑点
来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2020-12-09 13:36:201124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盛朝迅

  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子系统和重要根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这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发挥我国制造业规模体量大、配套体系全、发展空间广等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立国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国际经验看,英国、德国、美国等大国崛起的过程都离不开强大制造业的支撑。

  我国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建立起世界上最完整、规模体系庞大、配套齐全的工业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却在快速下滑,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从2006年的42%下降至2019年的32%,累计下降10个百分点,仅2019年就下降1.8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已下降至29%以内,制造业全部就业人数从2014年的8849.85万人快速下降至目前的6240.7万人,累计降幅约30%。

  应高度重视制造业占比下降及其带来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产业结构升级滞缓和全球价值链提升分工锁定等问题,坚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体量庞大、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通过营造有利于要素优化配置和领军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等高端要素向制造业领域汇聚,推动先进技术深度应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利润率和竞争力,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工业冠军企业,提高产业全球话语权、定价权和产品国内增值率,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补锻并举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直接决定产业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切入全球产业链,经济活力充分释放,快速从一个农业国跃升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实现了大幅提升,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结构不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等问题突出,总体处于中低端水平,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产业链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叠加国际经贸关系复杂博弈,将会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调整、大重构,我国产业链面临的“不稳、不强、不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给我国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提出了紧迫要求。

  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要按照五中全会的部署,推动补短板和锻长板相结合,加快构建新时代产业基础能力体系,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链,更好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从短期看,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目标是补短板,即在被国外“卡脖子”束缚比较明显的领域以及事关国家安全的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亟须突破的重点领域,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聚焦并明确工程重点,发挥新形势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调动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加快技术突破和集中力量攻关,使产业基础薄弱问题力争3年至5年得到初步缓解。实施断链断供替代行动,推动龙头企业建立同准备份、降准备份机制。推动开展多元化采购,加强国际技术和贸易合作,加快拓展第二技术来源国。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和关键产品,加快绘制重点产业链精准合作图,建立产业链补链延链项目库,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外资重大项目。

  从长远看,不能满足于产业技术“点”上突破,要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高铁、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全面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制度环境, 从长远战略角度推动一批能够助力高质量发展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业基础技术和产品突破,努力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形成局部领域领先的优势,获取和发达国家谈判的砝码及反制“卡脖子”约束的非对称制衡能力,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势,重点是锻长板、拓优势。

  壮大“战新”  加快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和蓬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我国必须更加重视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超前谋划和前瞻部署,加快培育壮大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升级、抢占全球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兴支柱产业。其中,生命健康、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四大产业有望在目前国家重点培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数字创意等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一是生命健康产业。我国生命健康产业链完备,“卡脖子”环节不多,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第二大药品和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重要的药品研发服务贸易出口国。药品研发已具备紧跟国际最新技术的能力,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经济将迎来蓬勃发展,到2025年,生物经济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元,占GDP比重10%以上。

  二是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我国已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动力电池、整车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到整车设计制造的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也取得明显进步,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占比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三是人工智能产业。我国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数据、政策、应用等五位一体支撑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慧农业、远程运维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四是数字经济。今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数字经济在病毒溯源、患者追踪、疫苗新药研发等防控工作,以及无人生产、远程运维、居家办公等在线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应该更加重视数字经济在稳增长、促转型、育动能中的作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特别是要把握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升级、5G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突破、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居民消费升级等机遇,加快包括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电子商务等在内的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两业融合  催生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大动力

  国际经验表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一是加快发展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探索系统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品牌规则控制、众包等制造服务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高端咨询、检验检测、融资租赁、品牌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积极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握信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先进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突破发展机遇,尽快破除制约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迈向中高端。

  三是推动企业和平台升级。鼓励优势制造企业利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转型成为智能化改造方案提供商,为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智能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支持现代供应链发展的政策体系,打造现代供应链龙头领军企业,促进现代供应链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开发区,聚焦集群内产业关联度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够等瓶颈问题,努力提高集群内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协同、配套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平台载体。

  同时,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