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一跃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均居世界前列的社会主义大国。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世界的比重大幅提高,居世界的位次不断前移,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世界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党带领人民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国之发展,无疑是21世纪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
然而,在国际话语论场,从我国发展创造的业绩来看,中国还存在着明显的“话语赤字”。以至于有一些外国人,从来也没有到过中国,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甚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认识水平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中国话语的崛起。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的自立自强,事关中国道路自信和文化主权,事关中国人民的尊严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切实扭转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近年来,此项工作已有开展,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有不少起色。彻底扭转“西话主导、西强我弱”的态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
第一,高度重视加强世界性议题的设置。一般说来,谁设置国际议题,谁就能主导国际议程。目前,我国学界在国际上成功设置并引起世界性讨论的议题有“一带一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总的看还比较少。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很多,环境、民生、贫富、分配、经济、改革、开放、反腐败、反贫困等,我国都有成功实践。比如,我国创造了世界最伟大的反贫困奇迹,但还没有转化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反贫困理论。我国学界应强化世界议题设置,吸引国际学术界共同参与讨论,引领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大讨论。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就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已经设立了一些相关重大项目,鼓励各学科专题研究世界性议题设置与提升国际话语权问题。这些工作还可以再加强。
第二,积极主导引领“涉中”的议题。在国际话语舞台“涉中”的议题非常多,但这些议题实际上大都是西方主导,总体上还处于“阐释中国”的阶段,还没有进入到“中国阐释”阶段。存在着西方某些国家故意放火抹黑中国、我们被动灭火的局面。主导“涉中”议题,内容、标准、规则应该更多的由中国提供,是非对错应该听取中国意见,国际话语场应该有中国声音。主导“涉中”议题,关键是积极介入、提前介入,主动谋划,特别要加强在国际规范规制体系中设置议题的能力。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智库等研究机构统筹协调,精准开展国际“涉中”舆情研判,分类作好战略谋划和应对。
第三,提升对外交流的理论和学术含量。推动中国理论和学术走出去,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专家出访,要尽可能在当地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到所在国议会、大学等机构演讲,发出高质量的中国声音,这方面有新进展,但还可以再加强。组织、集中力量编写面向海外、多语种的“中国道路”等理论学术权威出版物,提炼易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选择容易产生共鸣的故事。鼓励我国大学、科研机构与国外大学等共建国际性学术组织,以及中国研究院、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等,培养真正的中国问题专家。加强国内外智库合作交流,在审批、经费和时间等方面给予更大政策支持。
第四,增强中国话语的亲和力和公信力。过去我们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但还不够。要改变一厢情愿或自说自话,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针对不同受众,追寻共同之处,尊重当地文化,引发情感共鸣。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媒集团和社会组织,探索语言学习和教育传播的新形式,注重用新媒体拓展话语传播和覆盖领域,把中国制度的优势转变为话语的底气,把中国发展的优势转变为话语的优势,在增强发声效能基础上下苦功夫,实实在在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