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既是落实“六稳” “六保”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到底怎样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专家们这样说 — —
北京奔驰作为京津冀汽车产业生态圈的重要参与者为打造智能供应链体系提供了优化与发展动力,携手供应商共同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多措并举增强“双链”自主可控
●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 黄汉权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应有之义。
加快制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梳理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链,绘制供应链风险地图,精准分析可能存在的断链点和风险点,做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的预案。建立完善产业链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产业链安全数据库,实时监测我国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库存、进出口等情况。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及时开展补链修链和风险排除工作,通过多元化采购和建立国内供应链衔接备份机制,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补齐短板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卡脖子”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命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一天不解决,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创新科技研发体制机制,重点在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装备、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工业软件的产业基础领域和关键共性技术上,提升技术掌控能力和安全可控水平。在断供风险较大的“卡脖子”技术领域构建必要的产业技术备份系统,使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和增强弹性韧性,确保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在极端情况下经济能够正常运转,保障我国产业安全。
锻造长板巩固壮大“杀手锏”技术威慑力。 “杀手锏”技术是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有力武器。一方面,要在我国具有产业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的机械、电子信息、轻工家电、纺织服装等领域,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加强标准、计量、专利、品牌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培育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在我国具有先发优势的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讯设备等领域,打造新一代通讯设备、新型轨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链,巩固提升国际领先地位,形成一批具有威慑力的“杀手锏”技术群体。
在开放合作中维护产业链稳定安全。实践证明,在全球化时代,产业链供应链越开放越安全。因为越是开放合作,越是参与全球竞争,产业链供应链就越有活力和竞争力,安全性就会越高。一方面,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特别是制度型开放,深化和拓展与世界一切科技强国的经贸往来、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吸引集聚全球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特别是巩固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进一步加强与主要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另一方面,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重大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生命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五招提升“双链”先进性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郭艳华
一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突破“卡脖子”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大对基础科学的投入研发力度,以举国之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
二是推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窗口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我国制造业“以质取胜”。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向技术专利核心进军,打造硬实力,以技术实力在全球布局关键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链层级。对已经具备优势的产业链,例如5G、高铁、家电、轻纺等,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技术提升工程,以巩固在国际的领先地位;对于尚未形成优势的产业链,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产业链,必须抓紧布局,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夯实我国制造强国的根基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三是吸引全球产业链优质生产要素流入。充分发挥我国综合成本优势和庞大规模市场优势,利用成熟完善的市场机制、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人才、物流、技术、品牌、信息、数据等优质生产要素源源不断流入。打造一批吸引全球产业链优质生产要素流入的开放新高地,在自贸区(港)按照国际惯例和规则,吸引国际高端产业链生产要素入区。根据产业链供应链分布规律和特点,打造一批高层次开放、高水平服务的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园区,使其成为吸引全球优质生产要素的产业平台和载体。
四是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信息交互充分、风险管控有效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核心企业等合作搭建服务上下游链条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发展在线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面向供应链金融全链条的风险控制体系,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提高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五是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十四五”时期,必须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提升我国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考量,要重点强化向“一带一路”沿线及日韩等亚欧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因为这些地区与我国的产业链合作以及市场拓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还要求加快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国际化等制度型开放的转变,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
有效管理产业链供应链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刘志彪
建立中央部门“链长制”的首长协调。针对少数真正需要突破的短板产业,有为政府的作用体现在近年来地方政府首创的“链长制”。一是协调解决产业链中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物流受限等问题,重点破解产业链上游供应跟不上,产业链下游需求不足等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不畅问题。二是全面梳理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掌握关键技术的缺失和瓶颈状态,进而利用全球专利数据库,精准寻找到核心技术的发明者或掌控者,做到有的放矢地制定有针对性的研发投入策略。三是充分发挥产业链长在建立政产学研协同攻关创新中的作用。
培育产业链“链主”。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要协力、协作、协同和协调,重点是利用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功能,通过纵向和横向一体化并购,迅速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规模,让其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或成为产业关键技术的集成者。
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在过去的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体系下,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也在不断地实现,不过其实现的利益主要归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所有,中国获取低端的加工生产增值。在以我为主导的产业治理结构下,全产业优化升级意味着中国获取主要的升级利益,不过参与的国际分工环节较少。因此目前我们需要进行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的产业并不多,一是由于我们拥有绝对优势的长板产业,需要把它们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利用和发挥出来;二是由于我们在技术上还需要依赖国外的、又经常被“卡脖子”的产业。对于绝大部分产业,都不应该追求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而只应该追求某些关键环节、片段、工艺、技术的优化升级,其他部分以开放心态借助于国际分工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