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场所租金减半,工业用地摘牌3 天即获施工许可、3小时拿到企业营业执照,2个工作日办结外资企业10 余亿元跨境人民币分红款项汇出业务……自北京经开区“两区”建设以来,一系列政策落地引来了“金凤凰”。2020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经开区新注册企业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25%以上,40多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达到了1600亿以上,为 “两区”建设发展注入新动能。
1月20日,按照北京市“两区”建设方案的任务要求,北京经开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通过提炼总结,首批推出了145项政策。政策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企业发展中的痛点总结提炼而出,涉及产业支持87条、人才支持45 条、金融创新6条、空间保障7条,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全方位促进企业发展。
实际上,自去年9月,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在经开区挂牌之后,已有一批“两区”建设政策相继落地。这些政策开出了什么样的花朵?又将结下什么样的果?
目前:高端企业纷纷入驻经开区
众多扶持优惠政策推出,营商环境高效便捷,是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企业选择北京经开区的原因。
新增市场主体 2512家 较2019年同期增25%
自2020年9月“两区”建设以来,一大批项目纷纷落地经开区,新增市场主体 2512家,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5%以上。企业为何选择经开区?政策支持是主要原因之一。
“入区以来,我们享受到了经开区针对创新企业推出的许多优惠政策,比如企业办公租金补贴以及应届生户口指标支持等政策,都对小马智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总经理、决策与规划负责人张宁说。
为了进一步推进“两区”建设进度,经开区通过一些政策补给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小马智行享受到办公用地保障就是其中一项。根据“两区”建设政策,经开区对于租赁区内办公场所进行研发、测试、软件开发等经营活动的企业,按照实际租金的50%,连续三年给予房租补贴。
张宁表示:“其实,经开区最吸引我们的还是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建设,经开区对自动驾驶企业开放公开道路,这对我们科技成果落地、开展道路测试以及技术进步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不难看出,科技成果转化承载能力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讲至关重要。
启动建设全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是经开区推进“两区”建设的重要举措。锁定2022年在经开区全域完成"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打通网联云控 式自动驾驶的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的目标,经开区采取“小步快走、迭代完善”的方式,以3-6个月为一个迭代周期,不断修正完善后续建设方式和内容。在目前开展的 1.0阶段建设,部署了10公里城市道路、10公里高速公路。
随着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小马智行、百度智行等相继入驻。其中,小马智行紧抓机遇,将项目升级为研发总部,将引进百名以上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和名校人才,形成强大的研发团队,同时将在京研发测试 90%的车辆放入研发总部,随着在经开区启动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进程,不断升级自动驾驶技术、扩展研发测试场景,加快推进自动驾驶汽车走向商用化。
“两区”建设中,聚焦高端产业主线,构建“421 ”产业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即通过经开区“4”大主导产业持续发力,完善高端服务业及科文融合产业“2”个产业生态,为北京建设“1”个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贡献力量。
145条政策中,87 条政策赋能产业发展,占六成,包括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政策45条、高端服务业发展政策13 条、科技文化创意产业政策22 条、数字经济产业政策7 条。
这些政策的推出都是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企业选择经开区的原因。
政策案例全国首创 业务办理时长大幅缩减
土地摘牌第3 天就拿到施工许可证,“拿地即开工”,这就是北京经开区的效率!本需两三个月的时间办理的手续缘何缩短到了3天?这得益于经开区首创的一批政策,大大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长 。
为了营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经开区深入推动“放管服”,创新开展行政审批极简化改革,形成了一批政策成果和创新案例。如在全市率先探索产业用地标准化改革,构建“区域评估+标准地+告知承诺+政府配套服务”全流程闭环管理,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试点工作已经全面推进;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目前集中行使的行政许可事项154项,占经开区行政许可事项的6 6%,是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集中度最高、改革最彻底的区域……
改革以来,平均每件审批事项实现压减材料20%以上,实际办结时间比对外承诺时限缩短5天以上。企业施工许可证最短取证时间压缩至1小时,北京亦盛、富创精密等项目实现 “拿地即开工 ”。
北京亦盛集成电路核心零部件及耗材制造基地项目 就是经开区首个“拿地即开工”的项目。按照以往经验,从项目签约入区到取得开工证开工建设,所有手续办理完成最快也需要两三个月时间。在享受了经开区项目审批交底会、配套综合服务机制、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等政策之后,该项目刷新了北京经开区项目开工建设最快速度。
该项目不仅是首批签约入驻的项目之一,也是亦庄新城第一宗“先租后让、达产出让”的地块。“先租后让、达产出让”同样是经开区首创的新政策,改变了过去土地“出让-建设-投产”的模式,以“租赁-建设-达产-出让”的模式,实现了土地供应与项目落地投产 过程的有机衔接,鼓励、刺激企业实现承诺,早日达产。
借助于“两区”政策的落地,目前经开区从试点政策和案例方面,已经形成了 一批比较有影响的案例,在这些案例当中有全国首创案例、集成创新案例、优化创新案例,还有一些比较领先的做法。这些案例和政策推出以后,看到了明显的效果。
为进一步推动政策落地,经开区今年上半年预计安排超过3 0亿资金,通过“一口受理、一窗通办”的方式,实现企业政策申报由“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获得感。
累计签约40余重点项目 外资项目占比50%
“在海外成立总部,我们就是看重经开区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随着‘两区’建设的加快推进,经开区已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的政策高地,区内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为外资企业发展释放了重大利好。”谈及 SMC中国区总部项目落户经开区的 考量,SMC(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清海如是说。
为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经开区创新“一线工作法”“企业服务管家”等服务机制, 不断强化对外资企业的服务,优化外资企业的营商环境,多策并举“稳外资”,着力稳定外资外贸基本盘。 “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拿到企业名称核准到我们正式拿到企业营业执照,仅仅用了3小时。”马青海说 。
不仅仅是SMC、GE、瓦里安等近10家外资企业先后在经开区设立海外总部或研发总部。 数据显示:2020年9月以来,经开区新增外资企业37 家,同比增长9%,累计签约重点项目40 余个,外资项目占比50% 。
可见,有了政策的铺路,经开区对高质量外资的吸引力逐步增强。 如在金融服务领域,区内试点银行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制定标准化清单等措施,将原有15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办结某大型外资企业10余亿元跨境人民币分红款项汇出业务。再比如生物医药进出口问题上,经开区支持搭建了中关村国际生物试剂物流中心,通过该物流中心采购国外生物试剂的平均时长由6周缩减到1周,助力数千家企业加快了研发进程……
据经开区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前经开区发挥由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组成的大招商平台优势,储备项目近千个。近期拟签约项目30个,其中外资项目15个,占比50%。
未来, 经开区将着力引进 GaWC等名录头部企业、国外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加强与驻华机构、中外商会的沟通联系,落实招商奖励政策,激发招引外资活力。发挥海外工作站作用,搭建海外招商平台,延伸招商触角,开展技术合作,吸引集聚一批外资外贸企业。以“两区”建设政策作为开启区域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经开区将大力扩大外资企业规模,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综保区,推动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不断构筑外向型经济新格局,构建协同开放新高地。
未来:打造政务服务改革新样本
北京亦庄创新发布2021年度首场发布会顺利召开后,各职能局就记者关心的“两区”建设热点问题进行回答。
争取试点外债一次性登记
记者:北京经开区在金融领域“两区”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有哪些政策措施已经落地?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计划?
北京经开区商务金融局局长刘文虎:
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挂牌以来,北京经开区积极推动金融领域服务“两区”建设,借助“两区”政策优势,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环境,推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北京经开区设立自贸试验区专营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经开区支行升级为二级分行,为北京经开区金融领域“两区”建设增添了新的动能。
目前,北京经开区“两区”建设首批金融创新任务中,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便利化、外籍人员薪酬购付汇便利化、推动区内企业加入北京地区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委员会优质企业名单等相关措施已落地。
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便利化方面:区内试点银行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制定标准化清单等措施,将原有15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办结某大型外资企业10余亿元跨境人民币分红款项汇出业务。
在外籍人员薪酬购付汇便利化方面,目前区内试点银行扎实推进来华客户群体跨境场景建设,推出了外籍高端人才薪酬购汇汇出便利化业务,为高端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在推动区内企业加入北京地区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委员会优质企业名单方面,目前区内艾尼克斯电子(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寰腾橡塑有限公司已纳入该优质企业白名单,可以享受到优化单证审核、免入待核查账户、免关单核验手续等便利化措施。
下一步,北京经开区将积极向北京市有关部门争取在北京经开区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和外债一次性登记试点机会,及时跟进外资期货公司设立相关事宜,并与区内各金融机构在扩大金融领域开放、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促进金融科技创新等金融政策方面积极探索,加速布局与“两区”建设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北京经开区深化金融开放创新,促进区内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扩大备查事项覆盖范围
记者:优化营商环境是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请问北京经开区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做了哪些改革探索,取得了什么成果,下一步还有什么安排?
北京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郑海涛:
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是北京经开区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有了很好的基础。“两区”建设以来,北京经开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接得住、办得快、管得好”的要求,持续推动行政审批极简化改革,形成了一批政策成果和创新案例。
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职能部门强监管”的大部制改革,进行流程再造,提升行政效能。改革后,将过去分散在16个部门的审批权划转到行政审批局,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目前集中行使的行政许可事项154项,占北京经开区行政许可事项的66%,是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集中度最高、改革最彻底的区域。
在全市率先落地告知承诺审批,构建事前告知、技术服务、诚信承诺、即来即办、限时核查、违诺撤证、信用监管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特别是针对改革过程中风险高、救济难的问题,创新提出“数字时间戳”技术,实现企业承诺即办,证照即办即得,已经惠及企业186家。
在全市率先探索产业用地标准化改革,构建“区域评估+标准地+告知承诺+政府配套服务”全流程闭环管理,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试点工作已经全面推进。
在全市率先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制改革,12个项目参加了改革试点。
在全市率先试点“登记即准营、违诺有惩戒”的备查制新型审批模式,实现申请端企业无感知审批,管理端审管执同步履职。目前, 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延续环节)和“人力资源服务备案”两个事项已经开始试点。
在全区设立11个亦企服务港,在全市首创“市-区-港”三级政务服务体系,让政务服务在企业园区触手可得,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米。
改革以来,平均每件审批事项实现压减材料20%以上,实际办结时间比对外承诺时限缩短5天以上。企业施工许可证最短取证时间压缩至1小时,北京亦盛、富创精密等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区内企业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行政审批改革、政务服务优化带来的便利。
下一步,北京经开区将充分发挥出“两区”的政策优势,充分运用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支撑手段,逐步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告知承诺办理全覆盖、扩大备查事项覆盖范围,探索独立审批人制度,推动行政审批改革从“便利化”转向“极简化”,群众办事从“以线下为主”转向“以线上为主”,政务服务从以“人工”为主转向以“智能”为主,打造新一代政务服务改革新样本。
近期拟签约项目30个
记者:“两区”建设以来,北京经开区在招商引资及重大项目落地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北京经开区营商合作局副局长朱珊珊:
自2020年9月“两区”建设以来,一大批项目纷纷落地北京经开区,新增市场主体2512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以上,其中,外资企业37家,同比增长约9%。累计签约落地重点项目40余个,总投资额达1600亿以上。
其中,包括很多高质量的外资项目: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资企业在北京经开区新设总部,如SMC中国区总部项目、阿斯利康中国北部总部项目、戴姆勒中国研发技术中心;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小马智行、百度智行等相继入驻;同时,北京经开区做优存量,深入挖潜,多举措促进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促成中芯国际总投资额76亿美元(约500亿人民币)的 12寸集成电路晶圆及集成电路封装系列项目落地,为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再添力量。促进GE医疗、瓦里安、赛诺菲、宝健中国、施耐德等外资企业新产线、新产品落地。同时,北京经开区发挥由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组成的大招商平台优势,储备项目近千个。近期拟签约项目30个,其中外资项目15个,占比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