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店终于开业了,要不是你们的热情帮助,可能还得过好久才能开业,感谢你们!”在林肯公园底商开饭店的龚先生向“接诉即办”工作组的同志们竖起了大拇指。
龚先生计划在林肯公园C区开一家小餐馆,餐厅准备装修时,发现房屋烟道被相邻商户私自进行了拆改,自己多次与对方协商无果,只能求助小区物业,但物业出面后依旧无济于事,装修只能停了下来,餐厅无法如期开业,影响的不仅是经营收益,装修的误工费也一天天在增加。无奈之下,龚先生拨通了12345的电话。
但不凑巧的是,这类问题以前并没有遇见过,没有任何的处理经验。
当天下午,工作人员就来到现场查看具体情况,记录在案后先后咨询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城市综合执法局相关政策和职责判定。
明确职责后,“接诉即办”工作小组立即协调城市运行局、综合执法局、天华路派出所、荣华街道共同办理。最终,问题解决了,龚先生的餐厅如期开业。
这背后,是“接诉即办”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龚先生的案例虽是首次遇见,但未来可能还有王先生、李先生、张先生也会遇到相类似的问题。因此,北京经开区建立了源头治理机制,将各部门“三定”职责及1300多项问题清单进行派单,对重点共性问题集中力量分析研判,拟定答复口径,提出解决方案,实现“通过一件事,解决一类事”,从源头解决群众问题。
最近,12345又接企业职工诉求,说全市正在进行全面接种疫苗,但自己并不知道应该找谁去报名和接种。面对这类问题,“接诉即办”工作小组就对各职能局进行派单,并通过研究、讨论,拟定相关口径,今后但凡遇到企业职工接种疫苗诉求,不用派单,当场即可形成反馈。也将诉求件从“需求”变为了“咨询”。
建立分级分类协调机制,根据企业群众诉求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派单;建立主责主办负责机制,对诉求办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亲自协调督办;建立疑难问题会商机制,针对历史遗留、权责不清或涉及多个部门的疑难诉求,召开专题研讨会,当场出具解决措施……据介绍,“接诉即办”机制运行两年多来,北京经开区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各项制度,引导各个部门“眼睛向下”“脚步向前”,接诉后不仅“即办”,更要“办好”,让市民满意。
2020年4月1日北京经开区正式上线运行“接诉即办”工作平台,实现了与市热线中心数据无缝对接、信息共享,升级了智能派单、台账管理、图表生成、数据分析等,形成了从派单督办到回访反馈的完整工作闭环,全程留痕可追溯,移动办公更便捷。
“我在一家健身房办了会员卡,充值了3000元,结果一礼拜他们就关门了……”陆女士在经历“骗费”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拨打12345。
面对此类问题,商务金融局、“接诉即办”工作组、商圈负责人坐在一起,商讨解决办法,通过备案手续找到健身房负责人,要求逐项清理欠款,首先退回款项,其次帮助企业解决在经营中遇到的难题。
这一切工作流程在工作平台上都可实时查看。
“办结”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开始。每一个诉求,都是市民的呼声,是反映城市治理的“晴雨表”,通过分析城市治理大数据,可以预警市民诉求热点领域,指导相关部门“未诉先办”。
2020年经开区共接到群众表扬工单38件,涉及单位12个。2021年,经开区将围绕“十四五”时期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坚决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工作的意见,完善“接诉即办”工作制度和工作体系,增强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推进“接诉即办”立法,落实政务服务领先行动计划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