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就党史学习教育作出部署安排。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是一项重点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学好“百年党史”这门必修课,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而档案作为历史的“孪生兄弟”,被誉为“没有掺过水的史料”,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为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运用好档案这把“利器”,从中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读懂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
档案能增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事实信度。档案是特定的当事人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从事特定活动的原始记录,它直接形成于历史活动过程之中,不是事后杜撰或凭空臆造的,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许多年轻党员干部没有亲身经历过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难以对百年大党经历过的壮阔历程感同身受。同时,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环境下沉渣泛起,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借助一些碎片化史料否定传统文化、抹黑革命领袖、诋毁英雄人物。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用好档案武器,发挥其正本清源、批驳虚无的信史作用。如,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对英雄人物的丑化与诋毁,辽宁省档案馆、抚顺市档案馆、山西省档案馆,就积极利用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生平事迹档案、有关英雄人物的书稿和资料等,分别为邱少云、雷锋、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和伟大人格进行正名。因此,要大力开发档案资源,将档案资源与党史教育相结合,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档案能明晰党史学习教育的记忆刻度。档案是记忆的载体,是传承过去、记录现在和联系未来的桥梁。它翔实地记录着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历史的曲折历程和奋战足迹,是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档案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能科学揭示党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基于此,充分发挥红色档案资源的教育、感召和激励作用,引导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档案能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情感温度。档案以翔实的史料、直观的图片、鲜活的影像等为载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座“情感的仓库”。一张老旧的照片、一片残缺的纸片、一本笔记的经济价值是微乎其微的,但多年后,当这些东西成为档案被人们再次翻阅时,这些“旧东西”往往会让人们的内心产生一种归属感甚至自豪感。“什么叫共产党人,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留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半条被子”的故事形象地解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生动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喊出的口号,而是“剪下半条被子留给老百姓”的具体行动。英国利物浦大学档案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英联邦档案工作者与文件管理者协会主席詹姆斯·劳瑞曾说,“看着这些文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对话者,这些生活与情感,它们发生在与这间阅览室相隔万里的某个地方”“情感融入在我对这些档案文件的阅读中,使我可以见证个体的生活和情感,并让我能够见证该历史与保管背景下更大范围的生活和情感”。因此,要善于利用档案讲述党史,不断点燃人们的情感记忆与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
档案能强化党史学习教育的认同感。党史认同感表现为人们对党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热爱。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大力运用档案,能使原始信息传递成为可能,实现受教育者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空对话,进而使其更易达成某种认同和信任。作为超越时空、记载党史的客观凭证,档案的书写是进行党史认同建构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对档案记录下的党史文化、符号等进行编码和再编码,能让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进而推动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前行力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档案中,一段段改天换地的红色征程、一个个亲切鲜活的党史人物、一个个感天动地的党的故事,不仅蕴藏着我们党“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识着我们党“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是党史学习教育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3月18日 总第3653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