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中小微企业档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4小时咨询热线: 400-015-194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亦庄时讯
“北京党史”慕课 第3课 《狂人日记》
来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2021-03-29 16:43:2112942次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联合出品100讲“北京党史”慕课,第一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北京组织的光辉历史,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鲜活的学习教材。

今日为大家推荐第3课:《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出自鲁迅先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呢?

当时的中国,皇帝赶跑了,军阀却来了,一群遗老遗少鼓噪着要立孔教为国教。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要解救中国,必须反对旧思想、旧礼教、旧文学,来一场“文学革命”。

正是在这股文学革命的大潮中,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

据鲁迅先生回忆,他创作《狂人日记》,受到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有学者考证,留日期间,鲁迅受到了俄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其中一部是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一部是高尔基的《二狂人》(原名《错误》),这两部都是1907年由日本作家二叶亭四迷翻译并在日本出版的。

果戈理在《狂人日记》中,使用日记体的形式,描写了一位身份低微的中年底层公务员波普里希金发疯的过程。而高尔基在《二狂人》中,以一个濒临疯狂的知识分子亚罗斯拉夫采夫的视角,记叙其探望精神分裂的克拉夫措夫的经过及心理过程。

鲁迅的《狂人日记》,同样是用日记体的形式展现“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动,他用“吃人”两个字,对旧制度进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不难看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鲁迅受到了果戈理、高尔基的影响。

《狂人日记》发表后获得了广泛关注,1920年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日本杂志上发文,评价《狂人日记》说,描写一位迫害狂的惊恐的幻觉,达到了迄今为止中国小说家尚未达到的境地,在中国学习的朝鲜人柳树人看到《狂人日记》后,认为鲁迅不仅写了中国的狂人,而且写了朝鲜的狂人,征得鲁迅同意后,他将《狂人日记》译为朝鲜文,在朝鲜的《东光》杂志上发表。

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又创造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大量作品,成为践行文学革命最有力的干将,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恒久影响和示范效应。

1.png

请扫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