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中小微企业档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4小时咨询热线: 400-015-194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地方动态
来自深圳的“康巴汉子”——黄斌
来源:转自中国档案网2021-04-21 10:01:101077次

在深圳市档案馆的馆藏中有这样3张照片,记录的是深圳扶贫干部黄斌的扶贫故事。黄斌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来自深圳的‘康巴汉子’”。

“来石渠之初,家里人、领导和同事们都问我为什么来,连甘孜的干部都问我,为什么要来石渠?”黄斌说,他从小在深圳长大,父辈们都受益于改革开放。深圳人常说“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感恩意识是深圳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品格,“作为深圳的党员干部,理所应当要担起帮扶的重任。”

2018年5月,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正处级领导干部黄斌作为扶贫干部,来到了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石渠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甘孜州的西北部,全县面积2.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多米,人口10.1万人,是四川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地理位置最偏远的县,全年平均温度在零度以下,空气含氧量不到深圳的一半,还有令人闻之色变的包虫病,人口平均寿命也只有56岁,是国家认定的六类艰苦边远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但对黄斌来说,3年的援川工作是一生中最难能可贵的经历,他称之为“无悔的青春”。

初到石渠

高原反应、饮食、气候,是黄斌刚到石渠县时面临的三大难题。来石渠之前,黄斌对将要面对的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到了石渠才发现,现实比想象中的更为艰难。

第一个就是睡觉问题。高原反应让黄斌的大脑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令他喘不过气。“晚上躺在床上都能听到心跳声,很难睡着。”“县里的不少干部靠吃安眠药辅助睡眠。”而黄斌有着自己面对困难的“土办法”,他利用下乡调研的时间在车上睡,因为下乡单程一般都要三四个小时,能抽空在车里睡一会儿。

第二个就是吃饭问题。“刚开始吃不习惯,先后得了两次肠胃炎,体重从80公斤一下子降到60多公斤,老婆跟我视频的时候都差点没认出我。”渐渐地,黄斌练就了一副“钢铁肠胃”。

第三个就是气候问题。石渠海拔高、气候干冷,流鼻血、烂嘴唇成了常态,一个月下来,黄斌被晒得黝黑,俨然一副“康巴汉子”的模样。

经过3个多月的磨炼,黄斌渐渐适应了高海拔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用四川话和半生不熟的藏语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交流了,大家也接受了这个深圳来的扶贫干部。有了群众的支持,黄斌可以更加用心用情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

“他真正把石渠当家。”在石渠县委书记袁明光眼里,黄斌是一位“舍小家为大家”的扶贫干部。袁明光清楚地记得,2019年3月,当时正是县里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黄斌一边奋力工作,一边默默地牵挂着家里3岁的孩子。孩子持续一个月低烧不退,但是黄斌并没有主动提及,也没有要求回家。从零海拔地区到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黄斌既要克服身体的不适,还要克服心里对家人的思念。

勇斗虫病

“民生是第一要务。”黄斌在甘孜培训的时候,不少甘孜州的领导得知他要去石渠时,都意味深长对他说“要保重身体”,黄斌一开始还不太明白,后来才知道,石渠的包虫病比较严重,在开展综合整治前,石渠的10万人口中,包虫病患者就有5600多人。因为牧区老百姓饮用的都是地表水,而牧区海拔普遍较高,老百姓又没有高压锅,水的沸点不到80度,不能杀死虫卵,一旦患上包虫病很难完全根除,只能靠手术和药物来治疗,这也导致因病致贫现象比较突出。可以说,包虫病是石渠最大、最实际的民生问题。

为解决根本问题,黄斌积极推动石渠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几年来,石渠县建设深水井750口、自流饮水10处,并为每口井配上了过滤设备,保证了牧区老百姓能喝上干净放心的水,解决了百姓的饮水安全问题。包虫病传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播途径也得到了有效阻断。如今,石渠县6至12周岁儿童检出包虫病的概率为零,新增病人明显减少,患病群众也得到了有效医治。当地水井打通后,黄斌一行人来到瓦须乡干补村孤寡老人秋拥措家里,老人家“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深圳”的朴实话语让黄斌感动得流泪。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肩挑“金担”

想要致富,关键就是要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这样才能让老百姓们挑上“金扁担”。石渠县全县建档立卡规模为5763户2.4万人,贫困村112个。由于藏民不适应汉地的生活习惯,劳动技能水平也相对较低,导致县内外出务工的意愿低、人员少,老百姓每年的收入大多来源于挖虫草、挖菌子。

石渠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好产业,并让农牧民能够就近就业,便成了扶贫工作中的一件要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石渠县以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为突破口,打造了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在生态园里,广东省和深圳市投入了4100万帮扶资金,援建了贫困村绿色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给那些有能力、有意愿的农牧民提供免费的种苗、化肥和农药,让农民真正挑上“金扁担”。

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就业,石渠县农牧民和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实现了从农牧民到现代农牧业产业工人的转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懂市场的“致富带头人”,从而实现了带动一片、致富一片的目标。


1.jpg

黄斌(右二)在石渠县帮扶困难群众 贡 拉 摄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4月19日 总第3667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