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档案史志馆由原区档案馆、区史志办公室、区城乡建设档案馆3家单位整合组建而成。自成立以来,区档案史志馆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需求,积极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档案参考,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打造政治功能属性鲜明、体制机制运转协调、资政辅政作用凸显的现代化档案强省提供了滨湖经验。
政治功能属性鲜明
区档案史志馆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筑牢思想根基,把牢政治方向,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政治责任做好档案史志工作。
区档案史志馆牢记“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忠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坚决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档案工作,用情用心用力干事创业,坚定坚毅坚实担当作为,在档案开放利用、编研出版、宣传展览等工作中把好政治关,瞄准全省档案工作目标任务,全力发挥滨湖档案工作的基层示范作用。
区档案史志馆始终坚持以“三个走向”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挖档案资源,以滨湖一隅的珍贵档案折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滨湖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创造,记录和展现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
体制机制运转协调
机构改革过程中,区档案史志馆通过调研、论证、协商,制定实施了关于全馆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方案。两年多来,区档案史志馆与区档案局联合印发全区档案史志工作年度要点,对机构改革后档案工作深度融合进行部署,并在提高政治站位、促进机构职能优化整合、提升档案治理能力等方面明确了要求,形成了综合档案、城建档案工作有机融合,党史、地方志工作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
机构改革后,面对库房饱和、涉改单位进馆需求迫切、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库房存在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区档案史志馆与区相关部门磋商,制定并实施了《滨湖区档案史志馆关于增扩库房库容调整馆内功能的方案》。库房库容增扩后,区档案史志馆逐渐发展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区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区档案史志馆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顺利完成了滨湖区档案信息化3年规划,全区实现了数字档案室全覆盖。
此外,区档案史志馆以新修订的档案法实施为契机,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推送动画视频等形式开展档案法治宣传。同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培养力度,以人才培养带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档案人才队伍。
资政辅政作用凸显
近年来,区档案史志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局,选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点,扎实做好档案征集接收、查阅利用、编研宣传等工作,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苏锡常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切实发挥好档案的资政服务作用。
在档案征集接收方面,区档案史志馆及时跟进机构改革、村级组织换届、国有企业改革、疫情防控等工作,完成了38家涉改单位的档案核验、整理及进馆工作;区自动化办公平台实现了电子文件在线移交。据统计,2020年共接收文书档案2.3万余件、婚姻档案6183件、图片档案1.3万余张、视频档案200分钟。
在档案查阅利用方面,区档案史志馆全年接待查档群众3000余人次,调阅案卷近4000卷,出具各类证明4000余页,积极参与长三角民生档案异地查档合作,充分实现了档案为民、档案便民。同时,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数字档案室实现档案在线进馆和资源共享。
在档案编研宣传方面,区档案史志馆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对全区红色档案进行挖掘、整理和宣传。如,围绕建党百年主题,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红色档案,出版《风华滨湖——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画册,筹办“奋斗百年路——中国共产党在滨湖”主题档案展览,举办“吴地瑰宝”主题档案陈列展,制作“光影旧事·档案见证小康路”微视频,生动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让红色档案“飞入寻常百姓家”。
除此之外,区档案史志馆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整理完善了无锡第一个农民俱乐部旧址、聂耳亭、马山惨案发生地纪念碑等10处区级党史遗址遗迹资料。锡南革命烈士陵园、王昆仑故居、徐梦影农民俱乐部、荣毅仁纪念馆、马山革命烈士陵园和滨湖党建馆被纳入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大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下一步,区档案史志馆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进一步理顺职能关系、配强人才队伍、完善工作框架,扎实推进“争第一、创唯一、树品牌”活动,为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档案强省贡献滨湖力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7月26日 总第3709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