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世界记忆国际、地区和国家名录
7.10.1 世界记忆项目的建立是为了帮助成员国保护文献遗产。它建立了三级名录提请人们关注文献遗产保护的需求。《世界记忆(国际)名录》建立于1995年,1997年首批文献入选,每两年征集并评审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记忆项目的地区和国家委员会也建立了自己的名录,名录数量持续增加。这些名录是文献遗产的展示窗口,以其重要性和象征意义提请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公众关注其更大的需求。入选文献只是众多重要文献中的一小部分。它们让文献遗产保护这一笼统的概念变得具体可及。
7.10.2 为反映地区和(或)国家特征,国家或地区级名录评选标准的用词虽然不同,但所有名录的筛选标准都是基于《世界记忆(国际)名录》的标准。名录因其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和影响范围(被判定为具有世界意义、地区意义或国家意义)而被划分为不同层级。意义是指文献遗产对人类和社会的价值。当新的国家或地区级《世界记忆名录》建立之时,其名录筛选标准和提名程序必须首先通过相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区办公室、相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在没有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情况下则为负责教科文组织事务的相关政府机构)批准。
7.10.3 各级《世界记忆名录》都是根据自己的时间框架自行管理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眼中所有名录都是同等重要的。世界文献遗产庞大而繁杂,单设一个名录难以操作也不切实际。三级管理方式允许地区和国家级专家对提名进行评审,这种形式如果仅有一个世界级名录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些文献或汇集如果符合入选标准,它可以同时出现在不止一级名录上。鉴于国家级名录的自主性,成员国在挑选被认为具有国家级名录价值的文献时,或可建立一个非正式的备选名单,收录具备入选国家级、地区级和/或世界级名录条件的文献遗产。此类名单(如有)由相关成员国管理。
7.10.4 对每级名录,所有成功入选的提名者都会收到一个官方证书。可举办一次隆重的证书颁发仪式,这对宣传证书获得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有益处。官方的入选证书可当面颁发,也可邮寄。但选择邮寄方式会错失一次宣传机会。
7.10.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入选文献的所有者和保管者公开他们的保管状况,吸引公众对入选文献的兴趣。许多记忆机构将精心挑选的文献公开展览;他们将文献数字化,以供利用;他们还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提高入选文献的社会知名度;将复制件作为零售产品出售;出版有关入选文献的历史和描述性出版物,以进一步解释文献对社会、对国家或地区的意义。
7.10.6 另外,根据《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称、首字母缩略词、标识和互联网域名使用的指令》,已入选文献遗产的所有者、保管者或世界记忆项目相关活动的组织者有资格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标识,我们也鼓励他们申请个性化或本地化版本的标识。
7.10.7 下面是有关《世界记忆(国际)名录》的详细介绍,该名录由世界记忆项目秘书处负责管理。地区和国家级《世界记忆名录》的管理方式类似,但略有不同。读者可登录管理这些名录的相关世界记忆项目委员会网站了解更多信息。
8.《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8.1 介绍
8.1.1 如2.3所述,《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实现世界记忆项目3个主要目标的途径之一。在管理《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时,世界记忆项目关注的是原始资料的保护和利用,而不是其解释或历史争端的解决。
8.1.2 认识到需要保护和利用对一个社群、一种文化、一个国家或整个人类具有重大和持久价值的所有文献,而且这些文献的损毁或丢失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对《2015建议书》的支持。
8.1.3 《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世界记忆项目中最受关注的部分,因此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公众、记忆机构、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有关方面认识到,需要创建一个支持性的政策环境,以促进所有文献遗产的保护、宣传、获取和利用。
8.1.4 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必须向世界记忆项目秘书处正式提交提名表,该表可在世界记忆项目网站上下载。所有申请将按照下文8.3规定的入选标准进行评审。
8.2 不予接受的提名
8.2.1 我们对提名文献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制。这在世界记忆项目官方网站提供的总方针的解释性《指南》中有详细说明。
8.2.2 简言之,以下类别的文献可能会被国际咨询委员会名录分委会视为不予接受的提名:
·有关当代政治领袖和政党的文献:通常,此类文献是否可申报国家或地区名录应该由世界记忆项目相关国家或地区委员会来决定。然而,即使公平、客观,或看似公平和客观的评判都可能在世界记忆项目各级委员会所处的政治环境中引起冲突。因此,世界记忆名录应避免受到任何有关政治党派之争的指责。
·国家宪法等类似文献:这些文献可能符合世界记忆国家名录的申报条件,但不符合《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或地区名录的条件,因为它们的影响通常仅限于相关国家。但那些明显具有广泛地理影响的文献除外,例如作为其他国家宪法的范本,或开创了后来普遍接受的原则的文献;
·对“整个机构馆藏”的提名:虽然对一个汇集、一个全宗或组合和一组全宗的提名是受欢迎的,但对一个记忆机构全部馆藏的提名不太可能成功,除非它能证明这些文献资料不仅仅是恰巧存在于同一机构中,而是具有重要性、统一性和连贯性;
·严重受损的文献,即其内容和特征已受到无法修复的损坏;
·任何宣扬违背《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宗旨和原则的议题和观点的文献,和/或宣扬任何形式的否定人权、煽动仇恨言论或宣扬种族主义或歧视言论的文献。
8.3 入选标准
8.3.1 使用一套统一的标准有助于更准确地分析,也有助于阐明每份文献或汇集的特征和独特意义。评审时会考虑所有标准,但一份文献或汇集不一定符合所有标准,可能符合一个或多个标准,并相互关联。不必证明申报文献符合所有标准,并以此来判断一份文献的重要性。事实上,一份文献可能仅因符合一个主要标准就十分重要,可再通过其他相对标准来加以阐明。这些标准引导提名者描述该文献或汇集如何重要,为何重要。这些标准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献或汇集而言,意义上会有细微的差别。
以下标准在评审过程中适用于所有提名。
8.3.2 评审是相较而言和相对的。文化意义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是否入选是根据文献遗产本身的特点,对照入选标准、总方针的主要宗旨以及过去提名(无论是否入选)的背景信息进行评估的结果。
8.3.3 真实性和完整性。首先我们要检查文献遗产是否表里如一。真实性即它是真实的、是没被毁坏过的真品。它的身份和出处是否可靠?拷贝件、复制件、赝品、伪造的文件或即使出于善意的造假文件,都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真品。对于一份文献来说,完整性指其具有的完整和完全的品质。该文献遗产的一部分是否保存在其他地方,没有被纳入本次提名?所有文献都是同一年代的还是有部分在丢失后被换成了新的拷贝?它是原件吗?如果不是,它是已知年代最早的吗?该文献遗产有多大比例保持了原状?
8.3.4 对于某些性质的文献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声像文献、数字文件和中世纪手稿,可能有各种版本,其形成年代、完整性或保管状态也不尽相同。
8.3.5 世界意义:主要标准
8.3.5.1 如果文献遗产符合以下3项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则国际咨询委员会认为该文献遗产具有世界意义。提名者可以就其中一个或多个标准进行阐述。提名不必符合所有标准,应只选择相关的标准进行阐述。
8.3.5.1.1 历史意义。文献遗产向我们讲述了世界历史的哪个方面?例如,它是否有关:
·政治或经济发展,社会或精神运动;
·世界历史上的知名人士;
·改变世界的重要事件;
·与某一时代、事件或人物有关的具体地点;
·独特现象;
·值得关注的传统习俗;
·国家或社区之间关系的演变;
·生活和文化模式的变化;
·历史的转折点,或关键的创新;
·在艺术、文学、科学、技术、体育或其他生活和文化方面表现出色的例子。
8.3.5.1.2 形式与风格。文献遗产的重要性或许存在于文献的物理特性中。例如,有些文献,如手写稿或机打纸质文件,看上去很普通,但由于文体独特或与某个重要人物相关而引人关注。其他形式的文献遗产或许因展现出新颖的形式、高水平的艺术性或其他显著特征而重要,如:
·文献遗产或许在其类型中具有特殊代表性;
·或许具有杰出的美感和技艺;
·或许是一种新的或特殊的载体类型;
·或许是一种已淘汰或被取代的文献类型的代表。
8.3.5.1.3 社会、团体或精神意义。文献遗产可由于对某社群(团体)有特别的意义而显得非常重要。例如,一个社群非常看重一位受爱戴(或被痛恨)的领袖的文献遗产,或是文献遗产所反映的事故、事件或场所。或者某社群尊崇与某位精神领袖或圣人相关的文献遗产。提名者需要提供信息说明这种重要性是如何体现的。
8.3.6 世界意义:相对标准
8.3.6.1 国际咨询委员会在评审时还需要了解关于文献遗产本身特性的进一步的信息。
8.3.6.1.1 独特性或稀有性。文献或汇集是否是独一无二的(该类文献中唯一的一份)或者稀有的(大量文献中留存下来的少量文献之一)?这一特性需要详细阐述:一个汇集、手稿或其他文献或许是独特的,但无须稀有。或许有其他汇集或文献与其相似,但尚未发现。
8.3.6.1.2 状态。一份文献本身的状态或许与它的重要性无关,但事关入选的资格。一份严重退化的文献如果其内容和特点受损且没有修复的可能,该文献或许没有资格入选。相反,一份文献或许其状态很好,但保存条件差或不安全,因此可能处于风险之中。基于文献或汇集的特性,提名表中的描述需要非常详细,以便于评估现有风险和(或)保护需求。如果该文献入选,可为后续的状态和安全的监督提供基准。
8.3.7 意义的陈述
8.3.7.1 提名者在提名表中需要对文献的意义进行阐述,结合主要标准和相对标准进行综述,并说明文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8.3.7.2 提名表还应说明:
·该文献遗产对世界记忆的重要性是什么,为什么它的消失是人类遗产的损失;
·该文献遗产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哪些积极或者负面的影响。
(未完待续)
王红敏 李文栋 张轶哲 柴 培 张巾 编译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8月19日 总第3719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