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中小微企业档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4小时咨询热线: 400-015-194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地方动态
雪域兰台 格桑花开
来源:转自中国档案网2021-09-06 18:05:43849次

初秋时节,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竞相绽放,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欢欣鼓舞。8月19日,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在布达拉宫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当天下午,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贺匾郑重交予自治区档案馆保管。这份信任与殊荣,是自治区档案工作者砥砺奋进赢得的。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档案事业同自治区其他事业一道获得了新生,在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各级档案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四个体系”建设,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犹如盛开在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档案保管条件不断改善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各级档案馆逐步建立,档案保管条件不断改善。1980年10月,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馆成立,后更名为西藏自治区档案馆。1987年,国家拨付700余万元建设经费,在拉萨西郊修建了功能较为齐全的自治区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西藏历史档案和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区所属机关形成的永久档案。

“九五”和“十五”期间,在国家的扶持和对口援建省份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新建了山南、阿里、林芝地区档案馆,还扩建了自治区档案馆、日喀则地区档案馆,极大地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2010年,国家启动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自治区档案部门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推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着力解决县级档案馆没有馆舍或馆舍损坏严重、库容饱和、功能单一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区列入国家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的74个县级综合档案馆除2个县(区)以外已全部建成。“十三五”时期,投资6.5亿元的自治区档案馆新馆和西藏档案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建设项目全面完成;那曲市档案馆新馆建设竣工;林芝市档案馆得到扩建;县级档案馆除1个县以外均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截至2020年,西藏自治区共有档案主管部门82个,各级各类档案馆85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室3198家,各级各类档案馆总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机构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

档案法治建设有序推进

随着档案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西藏自治区依法治档水平显著提升,自治区各族群众的档案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治区档案部门紧紧围绕国家出台的档案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档案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档案规范性文件,为全区各级档案部门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提高了全区档案工作科学化水平。

在档案行政执法方面,自治区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并形成常态化机制。以2020年为例,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档案局)组成2个行政执法检查组,对全区地市级、县级综合档案馆,以及地市直单位、乡镇档案室等83家单位开展了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对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发整改通知书并要求其限时整改或责令其立即整改。同时,对档案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确保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此外,为强化档案法治宣传教育,全区各级档案部门充分利用每年的国际档案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档案法律法规宣传、档案法治专题知识讲座、档案法治主题征文、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宽档案法律法规的普及面,增强了社会档案意识和公民的档案法治观念。

档案资源建设更加有力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西藏自治区各级档案馆馆藏档案反映了不同时期西藏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记载了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总结历史经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各级档案部门扎实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自治区积极推进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团体档案立卷改革,切实把反映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反映本单位基本职能和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列入归档范围;依法开展档案移交进馆工作,对重点专业档案的形成和管理加强监督检查;明确档案主管部门对企业档案工作监管界限和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的企业档案范围,推进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此外,自治区各级档案馆着眼长远、创新思路,进一步加大档案征集力度,依法征集重大活动和重点工程档案;重视珍贵历史档案、实物档案特别是“红色历史记忆”档案;不断加大藏文古籍资料、百岁老人资料等收集力度。

截至2020年,自治区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共有5267个全宗,69.4万余卷977.8万余件。这些档案的形成年代最早始于元代(公元1304年),文种涵盖汉、藏、蒙、满、梵、尼、英、俄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宗教、天文等人类社会活动的诸多领域。

档案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

西藏自治区各级档案馆通过开设陈列室、举办档案展览、提供复制件、公布档案信息、编写参考资料和提供咨询等,为社会各界提供了翔实的档案服务,使档案利用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

阿里地区档案馆积极利用馆藏科技档案资源,为地区饭店、地区群艺馆工程改造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分别为两项工程改造节约经费150余万元;在防灾减灾中,西藏自治区气象档案馆提供气象历史记录,为气象部门及时准确地预报多次气象灾害提供了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在政务工作中,自治区档案馆、拉萨市档案馆、日喀则市档案馆、山南市档案馆为本级党政机关文物保护、房屋纠纷、解决干部职工待遇等提供了原始材料。此外,自治区档案馆编撰的《西藏抗英战争档案史料选编》《铁虎清册》《水羊清册》《功德林第一任摄政传》等西藏历史档案系列丛书为宣传反映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外敌入侵、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了档案凭证。

“十三五”以来,全区各级综合档案馆严格执行档案利用制度,为社会各界约3万余人次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提供档案8.1万余卷(件),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充分发挥了档案服务凭证作用,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群众利益,档案服务利用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档案安全防线筑得更牢

档案安全始终是档案工作的底线和红线。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各级档案馆始终将档案安全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

全区各级档案馆积极改善档案保管条件,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建设档案库房,提高档案库房的安全防灾标准;认真完善落实档案库房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档案库房的安全管理和检查工作;切实注重档案原件的保护,对于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实现利用的档案,原则上不再向查档者提供原件,确保档案实体绝对安全。积极开展数字档案资源异地异质备份,以数字档案馆应急处理为抓手,制定预案,加强演练,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积极开展对机关、企业档案管理系统安全保护、档案管理应急预案的检查;严格执行国家保密制度,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涉密计算机和涉密载体的安全保密管理,严防文件、档案在传输过程中失密泄密;积极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确保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

“十三五”期间,全区各级党委、政府把档案馆(室)列入重点保护范围,督促建立档案安全应急处置协调机制,落实档案安全责任,努力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档案部门依法监管、各部门各单位全面负责”的档案安全工作机制,确保档案受到危害时能够得到优先抢救和妥善处置。

档案抢救保护与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

20世纪80年代,中央财政拨付专项经费,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档案破损程度,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程。

自治区档案部门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相继成立自治区和地市两级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障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从“十二五”开始,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大力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面对西藏历史档案没有标题、一文多事、档案文字全部为计算机无法辨认的手写藏文草体、部分档案书写潦草、年代久远、档案载体幅面悬殊等困难和问题,自治区档案馆探索出了一套符合西藏历史档案实际情况的数字化工作方案,开发“西藏历史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将全文(手写藏文草体)转录为计算机通用藏文楷体,再扫描原件。该项工作使西藏历史档案实现了在一个目录下既能阅览利用原件,又能阅览利用全文录入件,为借助计算机管理开发西藏历史档案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时期,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积极开展馆藏蒙满文档案的抢救保护和编研工作,完成馆藏1394件蒙满文档案的编目整理和汉译工作,编辑《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影印本、汉译本)及《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总目录》(汉藏英对照)。此外,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市(地)数字档案馆(室)初步建成。以档案信息网、办公网、业务网和档案数据库为主的“三网一库”建设实现全面推进,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档案编研宣传成果显著

西藏自治区各级档案部门持续深挖档案资源,编研出版档案开发利用成果,努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档案文化需求。

《灾异志——雪灾篇》《西藏地震史料》等科技类档案书籍先后出版;大型历史档案汇编《西藏历史档案荟萃》有力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档案·清代西藏地方档案文献选编》包含编译档案1500多件,总计100多万字,历时5年完成;《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和藏医药巨著《四部医典》先后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引起了国内外对西藏档案的广泛关注;《西藏日报》开设了“新旧西藏对比·西藏历史档案”专栏,通过刊载系列档案,揭露了旧西藏封建农奴制黑暗社会的真实面貌……西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结出累累硕果。

近年来,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全区各级档案部门用好用活档案资源,举办档案展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党史教育,充分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进一步激发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爱党爱国爱藏情感。

档案人才队伍建得更强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直以来,自治区各级档案部门把着力提升档案人员素质作为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基点,坚持以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升职业技能和操守为重点,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1984年以来,国家为抢救、保护弥足珍贵的西藏历史档案,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培养了大批以藏族干部为主体、热爱档案事业、素质较高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和缩微、修裱等专门技术人才,使档案教育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截至2020年底,西藏自治区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有专(兼)职档案人员5100余人。其中,专职档案人员中本科学历及以上702人,占比53.3%,档案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人员素质整体得到提升。

短短几十载,跨越上千年。70年来,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西藏档案人团结奋斗、拼搏奉献,西藏档案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西藏各级档案部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唱好、唱响西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交响曲中的档案声部,让美丽的格桑花在雪域兰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色彩。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9月6日 总第3727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