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即将举办第24届冬季奥运会,从而成为历史上第一座“双奥之城”。北京奥运档案是申办、筹办和举办2008年夏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奥运档案作为奥运记忆的重要载体和奥运精神的显性呈现,是珍贵的奥运遗产。2002年在洛桑举办的奥林匹克遗产大会将“档案遗产”纳入奥运遗产的范畴,使之成为与运动遗产、经济与旅游遗产、教育与文化遗产等同等重要的珍贵遗产。2019年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将“档案管理”明确列入“创造文化遗产”目标之一,要求“通过筹办工作,科学收集、整理、归纳和留存好北京冬奥会文字档案和实物档案,形成丰厚完整的文字和实物档案遗产,充分发挥其赛后利用、传承和借鉴作用”。有效管理、充分开发北京2008年夏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的档案遗产,对于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对于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基于此,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北京奥运档案遗产的管理与开发。
以构建专题数据库为核心,统筹规划北京奥运档案工作
2008年北京奥运档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纸质档案轻视电子档案,导致档案类型单一;重视档案接收轻视档案征集,导致档案结构失衡;重视档案收集轻视档案开放,导致档案利用封闭;重视档案保管轻视档案开发,导致档案价值发挥受限等。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专门的数据库平台。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彼时英国国家档案馆专门打造了奥运档案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供公众在线利用,深受好评。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统筹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等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北京两届奥运会档案来源广泛、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价值巨大,如果缺乏专门的数据库平台,就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充分开发。因此,北京市档案部门应会同北京市冬奥组委、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中心等机构,将构建北京奥运档案专题数据库作为整个奥运档案工作的核心,以此为抓手统筹规划、推进北京奥运档案遗产的管理与开发。
笔者建议,北京奥运档案专题数据库应致力于实现对北京两届奥运会档案的全面收集、集中管理和长久保存,并提供开放利用,以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奥运档案的需求,内容以2008年夏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各种档案为主。该数据库所管理的奥运档案既应包括官方机构形成的档案,也应包括非官方机构或个人形成的档案;既应包括申办阶段档案、筹办阶段档案、举办阶段档案,也应包括“后奥运”阶段档案;既应包括奥运竞技比赛档案,也应包括奥运经济档案、奥运社会档案、奥运文化档案、奥运环境卫生档案、奥运工程建设档案等;既应包括纸质档案,也应包括电子档案、实物档案、多媒体档案和其他载体档案。
考虑到北京两届奥运会主要依托北京地区开展,且北京市档案馆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已经形成良好的档案资源基础,宜由北京市档案馆牵头组织建设北京奥运档案专题数据库,并协调其他奥运档案收藏机构,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北京奥运档案专题数据库既可以集成于北京市档案馆的数字档案馆系统,也可以独立运行;既可以集中保存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奥运档案,也可以整合张家口市档案馆和北京市各区县档案馆,以及其他机构或个人收藏的奥运档案。在打造数据库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构建“北京奥运记忆工程”,争取将其纳入“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还可以推动北京奥运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以应收尽收为原则,不断加强北京奥运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强调,对列入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做到应归尽归、应收尽收”。2020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也强调,对于列入收集范围的文件材料“做到应归尽归、应收尽收”。基于此,开展北京奥运档案工作也应坚持“应归尽归、应收尽收”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应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实现北京奥运档案管理数字转型。从管理制度到实际操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均以纸质文件归档为主、电子文件归档为辅。反观2012年伦敦奥运会,其档案管理的最大亮点就是勇于面对技术挑战、不畏信息风险,收集数字形式的奥运档案,并形成了目前规模最大的奥运网页归档信息集。当前,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已成必然趋势。针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档案,应坚持纸质文件归档和电子文件归档并重。凡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一律归档,而对非永久保存、非重要的电子文件,可仅以电子形式归档,无须打印成纸质文件。对于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运行的档案管理系统,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进行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符合性检测;二是要提前考虑将来向北京市档案馆移交档案的数据接口问题。除电子公文、数码照片、音视频档案之外,还应注意归档网页、电子邮件、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其他社交媒体信息。
另一方面,应坚持全民共建,构建集体的北京奥运记忆。2022年冬奥会如2008年夏奥会一样,是中国人的盛会,将给中华民族留下美好的集体记忆。因此,应从构建集体的“奥运记忆”角度加大对非官方档案的收集力度,增强普通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如英国国家档案馆将与2012年伦敦奥运会相关的个人社交媒体信息进行了归档,保留下许多原本不为人知的珍贵记忆;加拿大温哥华市档案馆公开的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1.2万名火炬手们的照片和视频,让许多加拿大民众重温了当年火炬传递时的热情。北京市档案部门应大力征集此前未列入进馆范围的企业、民间组织和普通民众形成的奥运档案,有针对性地征集相关的社交媒体信息、日记、照片、文艺作品、学术成果、口述史和实物档案等。
以开放共享为理念,大力推进北京奥运档案遗产开发
每个人都是奥运会的参与者、贡献者,奥运遗产理应为全民共享,奥运档案应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利用。因此,应贯彻“共享办奥、开放办奥”的理念,推动实现奥运档案向全民在线、免费开放利用。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结束后,当地档案部门便将详细的奥运档案目录上传至网上,便于人们查阅;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The Record”网站面向公众开放后,访问量和影响力都很大。对于奥运档案中不涉及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的部分,应尽快排除法律障碍、加快开放审核,面向社会开放,使之惠及广大民众。
为了更充分发挥北京奥运档案遗产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凝聚认同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面向大众的线上利用。即通过网站或数字档案馆,将北京奥运档案专题数据库公开部分向全社会开放,方便民众快捷利用。二是面向特定机构的精准服务。即在筹办其他体育赛事或重大活动且利用需求较大时,可提请“一对一”查询服务,以实现快速、精准查询,为相关赛事或活动的组织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推进档案数据化工作。应运用光学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对北京奥运档案中的数字内容进行全文识别、分类、著录、标引等工作,形成细颗粒的结构化数据,为进一步开展数据挖掘、信息分析和知识服务奠定数据基础。四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奥运档案展览。应充分挖掘奥运档案中的文化脉络与教育要素,并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展览。如,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对1948年圣莫里茨冬奥会档案进行挖掘,以“奥运英雄”为主题举办展览,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五是开发奥运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可采用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引进开发和艺术授权等多种方式推进奥运档案文创产品开发和推广,为奥运文化传播注入市场活力,强化奥运文化资源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六是开展数字档案编研。在北京奥运档案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可继续开展深层次的数字档案编研,打造深度的编研产品,围绕疫情防控、赛事组织、城市管理、志愿服务、大众参与、区域发展、环境治理等若干专题,通过编研总结提炼举办奥运会和其他重大活动的“中国智慧”“北京方案”。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共建重大项目“北京奥运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研究”成果之一。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2月16日 总第3768期 第三版